警 告 :
黄色杜鹃的植株和花内均含有毒素,误食后会引起中毒;白色杜鹃的花中含有四环二萜类毒素,中毒后引起呕吐、呼吸困难、四肢麻木等。
【药名】满山红。
【别名】映山红、迎山红、山崩子、靠山红、达子香、金达来、东北满山红。
【汉语拼音】man shan hong。
【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】Folium Rhododendri daurici。
【归经】肺经。
【功效】止咳;祛痰。
【考证】出自《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》。
【科属分类】杜鹃花科。
【拉丁文名】Folium Rhododendri daurici。
【主治】急、慢性支气管炎。
【生态环境】生于山脊、山坡及林下酸性土壤上。
【采收和储藏】秋、冬采,晒干。
【资源分布】分布于黑龙江、吉林、内蒙古等地。
【不良反应及治疗】临床上副反应轻微,但长期服用满山红可能对肝脏有一定影响,应予重视。有毒成分主要为JIN木毒素。
【功效分类】止咳药。
【炮制方法】净制:去杂质;切制:去杂质,用水湿润。
【性味】辛;苦;性寒;小毒。
【中药化学鉴定】薄层层析鉴别梫木毒素(见照山白项下)。
【药材基源】为杜鹃花科植物兴安杜鹃的叶。
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,15-30g;或浸酒。
【出处】《中华本草》。。
【植物形态】半常绿灌木,高1-2m。树皮淡灰色。多分枝,小枝细而弯曲,暗灰色,有鳞片和柔毛。芽卵形,鳞片广卵形。叶互生;叶柄长2-5mm,有微毛;叶片近革质,集生于小枝上部,椭圆形或卵状长圆形,长1-7cm,宽1-3cm,先端钝,有短尖,基部楔形,全缘,上面深绿色,散生白色腺鳞,下面淡绿色,密生腺鳞。冬季卷成简状,揉后有香气。花1-4朵生于枝顶,先叶开放,粉红色或紫红色;萼片短小,分裂,外面密生鳞片;花冠漏斗状,长约1.8cm,5裂,外生柔毛;雄蕊10,伸出花冠,花丝基部有柔毛;子房1,子房壁上密生腺鳞,花柱比花瓣长,宿存。蒴果长圆形,长约1.2cm,先端开裂。花期5-6月,果期7-8月
【化学成分】含鞣质、还原性物质、强心甙、黄酮类、 中性树脂、酸性树脂、油脂和挥发油等。叶中含多种黄酮类,有杜鹃素(Farrerol)、杜鹃乙素(4’,5,7-三羟基-6-甲基双氢黄酮)、金丝桃甙(Hyperin)、BIAN蓄甙(Avicularin)、杜鹃黄素(Azaleatin)、棉花皮素(Gossy- petin)、杨梅树皮素(Myricetin)和二氢槲皮素(Dihydro-quercetin)。叶含挥发油 0.135~0.94毫升/100克。其中对止咳、祛痰的有效成分为大牻牛儿酮(Gerrnacrone)。 另含桉叶素、愈创木AO及石竹烯 (CaryoPhyllene)、芹子烷(Selinane)和葎草烯的氢化物 (C15H30, 即葎草烷 Humu-lane)等。此外,叶中还含酚类等其他成分。这些成分是氢醌 (Hy-droquinone)、对-羟基苯甲酸(p-Hydroxybenzoic acid)、原儿茶酸(Protocatechuic acid)、香荚兰酸(Vanillic acid)、丁香酸(Syringic acid)、杜鹃醇(Rhododendrol)、香豆精类和JIN木毒素(Andromedotoxin)。嫩枝中还含熊果酸(Ursolic acid)等三萜类成分。茎和果实中也含鞣质。 叶含挥发油、黄酮类、香豆素及酚酸类化合物等。叶中挥发油含量0.6%-2.1%,油中含杜鹃酮(牻牛儿酮,germacrone)约17%。又报道鉴定出24种成分,主为顺-4,11,11-三甲基-8-亚甲基二环(7,2,0)十一烯、葎草烯(humulene)、γ-芹子烯(γ-selinene)、γ-榄香烯(γ-elemene)、牻牛儿酮和杜松脑(juniper camphor),也有报道尚含薄荷醇(menthol), α-、β-、γ-桉叶醇(eudesmol), 丁香烯(caryophyllene)及芹子烷(selinane)。黄酮类化合物有金丝桃甙(hyperoside)、山柰酚、槲皮素、杨梅素(myricetin)`杜鹃素(farrerol)、8-去甲杜鹃素(8- desmethylfarrerol)和异金丝桃甙(isohyperoside)。叶经水解、层析鉴定,尚含二氢槲皮素、棉花素(gossypetin)。此外,尚含扁蓄甙(avicularin)及杜鹃黄素(azaleatin)等。香豆素类化合物有伞形花内酯(umbelliferone)、 东莨菪素(scopoletin)。酚酸类化合物有香荚兰酸(vanillic acid) 、对羟基苯甲酸、对甲氧基苯甲酸、没食子酸 -3-甲醚、茴香酸,另含丁香酸及原儿茶酸。此外,叶尚含杜鹃醇(rhododendrol)、氢醌(hydroquinone)、梫木毒素(andromedotoxin,rhodotoxin)及多种三萜化合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