闪愈网

清明节要做什么,清明节人们会做什么

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,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,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。“烧包袱”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。所谓“包袱”,亦作“包裹”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“阴间”的邮包。过去,南纸店有卖所谓“包袱皮”,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。有两种形式:一种是用木刻版,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《往生咒》,中间印一莲座牌位,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,如:“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”字样,既是邮包又是牌位。另一种是素包袱皮,不印任何图案,中间只贴一蓝签,写上亡人名讳即可。亦做主牌用。关于包袱里的冥钱,种类很多。

清明节要做什么,清明节人们会做什么


一、大烧纸,九K白纸,砸上四行圆钱,每行五枚;
二、冥钞,这是人间有了洋钱票之后仿制的,上书“天堂银行”、“冥国银行”、“地府阴曹银行”等字样,并有酆都城的图案,多系巨额票面,背后印有佛教《往生咒》;
三、假洋钱,用硬纸作心,外包银箔,压上与当时通行的银元一样的图案;
四、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的《往生咒》,成一圆钱状,故又叫“往生钱”;
五、用金银箔叠成的元宝、锞子,有的还要用线穿成串,下边缀一彩纸穗。旧时,不拘贫富均有烧包袱的举动。是日,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,将包袱放于正中,前设水饺、糕点、水果等供品,烧香秉烛。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,即可于门外焚化。焚化时,划一大圈,按坟地方向留一缺口。在圈外烧三五张纸,谓之“打发外祟”。
  清明节老讲究多
  今天,在清明节风俗中,沿袭下来的似乎只有扫墓了,其实,清明节还有一些“老讲究”呢。
  之一:戴柳。过去扫墓的一个重要环节便是戴柳。“清明不戴柳,死后变黄狗”。清明的柳文化,有插柳于坟的,也有折枝插在门前的,还有将柳条插在轿子或者儿童衣襟上的,因为柳树有着强大的生命力。试想,今天扫墓的人们如果都有插柳种树的习惯,年年清明,不知道要染绿多少荒山。
  之二:“烧包袱”。所谓“包袱”,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“阴间”的邮包。在南纸店买来所谓“包袱皮”,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,烧香秉烛,行礼后在门外焚化。试想,现在的人们如能根据自身情况和时间安排,认同一些在家中祭奠的旧俗,可能就会大大缓解每年扫墓路上的拥堵,节约大量的社会资源。
  之三:吟诗。曲水流觞曾是上巳日的主要活动。觞就是杯,让杯子从水的上游顺水漂流,流过宾客面前时,可取过一饮而尽,然后吟诗作赋。历史上王羲之、谢安等人曾有一次著名的兰亭修禊活动,《兰亭集序》就是王羲之为这次集会所作诗词写的序言。试想,每年清明,在民众中特别是青少年中开展相关文化活动,必然能使他们更加热爱民族文化。(长江日报 葛亮)
  春游与游春
  小学生的作文课,《记一次有意义的春游》是写得最多最滥的题目。而在民俗学者看来,“春游”实在是一个非常年轻的词汇,正宗的叫法应该是“游春”,是古代上巳节的传统。农历三月三的上巳节,是古代中国为踏青迎春举行的盛大节日,唐代之后,与寒食节一起都被清明节“收编”了,上巳节沐浴祈福、杏园盛宴等诸多习俗和仪式也逐渐消失,只留给清明节一个“游春”的名目。
  游春和春游大不一样。春游重在“游”字,有春游就有秋游,郊游,出国游;可是我们讲游春,重点放在“春”上。农耕时代的中国,人们热爱春天,像庆祝新生一样地庆祝春天,游春的内容也十分丰富。明代人这样记载北京的清明节:“岁清明,桃李当候,岸草遍矣……棚席遍地,毡地藉草,骄妓勤优,和剧争巧,厥有爬竿、筋斗、筒子、马弹、解数、烟火、水嬉。”各种表演让人目不暇接。早在唐玄宗时,清明节已经开始举办大规模的拔河比赛,之后清明拔河成为民间习俗;而又由于民间清明节荡秋千随处可见,元明清三代曾经定清明节为秋千节。让现代人难以想象,过去的清明节竟这样富于运动色彩:秋千、蹴鞠、拔河、斗鸡、放风筝……简直就是一场汉族的民间运动会!
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