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子长寿食为先
2013年01月22日
据考证,孔子素有严格的饮食要求和良好的饮食习惯。虽幼时家贫,但发迹后他仍能享有73岁高龄,这与当时人的平均寿命仅为30岁左右相比,已为高寿了。而他所笃信的“食经”,则是他得以长寿的奥秘之一。
食经1:食无求饱 孔子主张:君子食无求饱,居无求安;士志于道,而耻衣恶食者,未足与论也。其中的“恶食”观点,与“食不厌杂”的现代营养学理论是一致的。
现代营养学认为,经常饱食会增加胃肠负担,使消化液的分泌供不应求,容易造成消化不良。久而久之,还会使血液过多地集中在胃肠,使人感到困乏,不利于身心健康。大鱼大肉吃多了,还容易产生“富贵病”。所以,孔子提出“食无求饱”,可以说是现代营养学节食益寿观点的古代版。
食经2:八不食 孔子做鲁国上卿及鲁国大司寇时,主张“八不食”,即“食钮而蚀,鱼馁而肉败,不食。色恶,不食。臭恶,不食。失饪,不食。不时,不食。割不正,不食。不得其酱,不食。沽酒市脯,不食。”意思是说,粮食陈了,鱼或肉腐败变质了,食物颜色难看了,气味儿不好了,烹调不当了,蔬菜不新鲜了,都不吃。而这正是现代营养学所提倡的。
食经3:不为酒困,何有于我哉 《论语·子罕》记有:“子曰:‘入则事公卿,出则事父兄,丧事不敢不勉,不为酒困,何有于我哉?’”意思是,在外侍奉国君和大臣,在家孝敬父兄,有丧事不敢不努力去操办,喝酒不被酒所醉倒,这些事对我来说是没有什么困难的。而酒少饮有益、多饮伤身,是早已被古今医学及大量事实证明的。
食经4:食不言,寝不语 这个主张更是符合现代健康饮食观。因为每当吞咽食物时,呼吸动作都是暂时停止的。如果吃饭时大声谈笑,呼吸和吞咽食物的动作就可能同时进行,这样极容易使食物误入气管或鼻腔,后果不堪设想。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