闪愈网

四时养生与进补

  春、夏、秋、冬,四时更迭。人类生息于天地之间、日月之下,一年四季气候变化,人体的阴阳消长、新陈代谢也随之有所变化。根据不同季节,选用不同的补益药物,培补正气,提高抗病能力,即谓“四时养生”。就是在祖国医学“天人相应”理论指导下,顺应四时气候阴阳变化规律,结合季节特点,采用相应的养生进补方法,调节人体阴阳气血,从而达到养生抗衰、健康长寿的一种方法。

  (一)四时养生的原则

  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,以从其根”。这是《内经素问.四气调神大论》里提出的“四时养生”的重要原则。它是根据自然界和人体阴阳消长、气机升降、五脏盛衰的不同时间、状态和特点而制定的养生宗旨。“春夏养阳”,一是指人的形神活动要与春夏阳气隆盛相一致,顺其“动而向外”;二是指春夏人体阳气隆盛向外,易发泄耗伤,养阳勿使神气过用,以为冬秋养阴打好基础。所谓“秋冬养阴”,一是指人的形神活动要与秋冬阳气潜藏相一致,即采取以“养收”“养藏”的调神方法为主,其要点是“静而向内”;二是指秋冬阴精收藏,勿使之妄泄,以为来年春夏养阳打下基础。

  “春夏养阳”、“秋冬养阴”的理论根据是阴阳互根。对此,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在《类经》中的解释是:“阴根于阳,阳根于阴,阴以阳生,阳以阴长。所以圣人春夏养阳,以为秋冬之地;秋冬则养阴,以为春夏之地,皆所以从其根也。”可见,顺应四时的养生,是祖国医学“天人合一”的整体观念的体现。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,人就体弱多病,早衰甚至早天。但要注意,以上所述只是一般的原则,如是阴阳偏盛偏衰之体,则应分别对待。如素体阴虚,则“冬病夏养”,于春夏之际注意调养阳气,给于培补,且不可贪凉贪冷,较于冬季病发再用热药效果好。如“素体阳虚”,则要“夏病冬养”,于秋冬时即以滋补肝肾,多可减轻春夏发病程度。

  顺应四时进补,还可避免补不得法,抑或补得其反之弊。如在春夏之季,不宜进补温热之品,因为这两个季节的气候温和暖、炎热,人体的阳气亦相应旺盛,皮肤比较疏松,容易出汗,若多进服温热补品,会使人的阳气更旺,汗出更多而反损元气;在秋冬季节,由于外界气候逐渐由热转凉、转寒,人体的阳气亦相应的潜藏,皮肤的毛孔紧束,阳气相应不足,故不宜进补性味寒凉的补品,因寒凉易伤阳气,特别是易伤脾胃的阳气,引起消化吸收不良、腹胀便溏等弊病。下面,试述四季养生进补的具体方法。

  (二)春季进补

  冬去春来,冰雪消融。草嫩绿,万物萌动。《黄帝内经》日:“春三月,此为发陈,天地俱生,万物以荣”。“春三月”指农历正、二、三月。按节气是立春、雨水、春分、惊蛰、清明、谷雨六个节气所主之时令。意思是大地春回,冰雪消融,天气转暖,草木萌芽。阳气开始升发,万物推陈出新,天地生机盎然,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。此时人体气血流畅,肝气舒展,肌肤润泽,腠理开疏,体内阳气也同样与自然界生物一样充满生机。这时,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活跃,正是向上向外疏发之际,一般来说并无进补的必要。但如素体虚弱,久病初愈,儿童体虚需要改善体质者,也可适当进服一些补益药物。

  由于春季正是万物苏复的季节,“人与天地相应”。祖国医学认为“春应肝”。就是说,春天阳气渐渐生腾,五脏中肝的功能活动比较活跃,肝阳、肝火、肝风易随春气上升,故有“春旺于肝”之说。此时,如肝血不足,或摄生不当,积劳内伤,均可导致气虚倦怠,使人感到精神疲乏、四肢无力、少气懒言等。因此,春补,就要适当地注意到这一生理特点。对此,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其《备急千金要方》中就有“春日宜省酸,增甘,以养脾气”之说。意思是当春天来临之际,少吃点酸味食品,多吃些甜味饮食,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补益人体的脾气。这是根据祖国医学五味对五脏补益的理论,并结合五行相克的规律而提出的。肝属木,脾属土,木土相克。春日肝木旺盛,酸味入肝,肝得酸味则肝木更旺,可出现“肝木克土”即肝旺脾虚现象。所以,在春天最好少吃些酸味的食(药)品,以防肝气过旺,肝.阳升发太过,肝火上升(肝火上升就是通常所说的“上火”);多吃甘味药(食)物(甘味能人脾补脾),能补益脾气,增强脾的功能活动,从而可以达到疏肝健脾而抵御“木旺乘土”、“木不疏土”之证。

  还有,春季正是生机蓬勃、万物苏发的季节,所以进补时必须考虑协助人体正气的生发,使之不断充沛,并逐渐旺盛起来。因此,春补选用补益元气的滋补之品最为合适。补益元气首选人参,其味甘、微苦,性微温。具有大补元气、健脾益肺、安神益智、调补五脏、强精通脉、延缓衰老之功效。对元气不足、劳伤虚损、食少倦怠、自汗喘促、老人尿频、阳痿早泄和老人疲乏、发脱形坏、惊悸怔忡、健忘少寐、精神恍惚等病症具有良好疗效。

  另外,黄芪、枸杞、红参、生晒参、太子参等均可选用。一般认为脾胃虚弱而致的气短、音低、疲乏无力、五心烦热、略有畏寒者,属于阳气不足者可选用红参;疲乏无力,神倦食少,口渴思饮,属气阴不足者宜选用太子参、生晒参(包括皮尾参、人参须等),如用西洋参,功效更好。最简单服法:人参3克,放口中噙化咽下,每天一次,久服具有延缓衰老,美容、消除疲劳之作用。此外,人参还可煎汤、泡茶、浸酒、研粉,服用方法很多,各人要根据体质、病症特点选用。

  红参可在切片前先在微火上烘软,每次3―5克,隔水蒸炖。

  人参价格较高,可用物美价廉的太子参代替。

  太子参可直接和母鸡、精肉炖汤,每次10~30克。鸡肉为甘温补益之品,具有温中、益气、补精、添髓之功能,一切虚弱的人均可服用。(但因鸡肉性温,有热有火之人不宜食鸡,宜于食鸭,详见夏季进补)。还可用太子参15克、黄芪15克、红枣10枚煮汤饮,每天一次。

  (三)夏季进补

  夏季气候炎热,植物枝叶茂盛,万物竟长,欣欣向荣。《黄帝内经》的“夏三月,此谓蕃秀,天地之交,万物华实”,意思就是夏天的三个月,阳气盛极气候炎热,天阳之气极盛而下交于地,地阴之气微动而上交于天,天地阴阳之气相互交合,故万物大都开花结果,所以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。由于阳气充盛,正是人体新陈代谢旺盛的好时期,人体阳气外发,伏阴在内,虽应注意养阳防病,但一般不宜于滋腻。相反,由于天暑下逼,地湿上蒸,人体腠理疏松,不仅损耗大量体液,还消耗体内各种营养物质尤其是无机盐类,如不及时补充,可发生体液代谢紊乱;若平素湿盛,外邪入里,内外合邪,暑湿蕴阻,则可见咳嗽多痰、身热倦怠、脘腹胀满、不思饮食等表现。此外,炎热影响脾胃,减少胃液分泌,降低了消化能力,从而大大地减弱了食欲,造成了人体收支不平衡的局面。所以,许多人在夏季体重都不同程度下降了。民间在夏天常有“无病三分虚”的说法。

  关于夏季进补的要求,孙思邈提出:“夏宜增辛减却苦。”他认为夏季心火当令,而苦味入心,若多则助心火,而伐克肺金,为了防止肺气受伤,故应多吃辛味,以补肺气。但由于夏季炎热,人体皮肤腠理疏松,易于出汗,故应施以清凉补品,以清心防暑。另外,夏天食欲减退,脾胃功能较差,此时清淡进补,有助开胃增食,健脾助运。因此,夏季进补,应以清补健脾、祛暑化湿为原则,一要补充损耗的物质,二要供给机体的需要,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。

  此外,还应注意:

    暑热未清者忌纯补。有湿热者暂不进补。夏天多热多湿,应选择补不助湿、补不增热的清补法。

  进补时应选用那些既能补益又能清热解暑、清补健脾、生津止渴的药物为宜。如菊花、薏米、芡实、银花、绿豆等,是暑天的清补佳品。

  菊花,味苦甘。具有疏风清热、平肝明目、解毒、调利气血的功效。用于治疗风热感冒、头痛眩晕、目赤肿痛等。现代研究证实,菊花有抗菌、解热作用,特别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更加显著,如扩张心脏冠状动脉,增加冠脉流量,从而改善心肌缺血状态,对治疗冠心病、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等中老年常见疾病确有较好疗效。

  绿豆,味甘、性凉、无毒。既有清热解毒、消暑生津、利尿润肤的作用,又含有丰富的淀粉、蛋白质、多种维生素和钙、铁、烟酸等,明代名医李时珍誉绿豆:“解酒毒热毒,利三焦”为“济世之良谷也”。暑天常饮绿豆汤,自有神清气爽、烦渴尽去、暑热全消、心旷神怡之感。因而是一味良好的“清补”之品。

  夏季进补应注意的是,“暑多挟湿”。湿性重浊粘滞,故易于阴遏气机,碍滞脾运。不但如此,湿为阴邪。易伤阳气,尤其是损伤脾胃阳气。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,则可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气机不畅,临床可见脘腹胀满、食欲不振、大便稀溏、四肢不温等。因此,脾虚之人应选服具有健补脾胃、化除湿邪、性味平和、滋而不燥、补而不腻的补益之品,如薏苡仁、芡实、赤小豆等。

  有人喜欢用乌骨鸡或水鸭加冬虫夏草、人参等补品炖服。也有一定道理,乌骨鸡不仅外貌奇特,而且其化学成分、生理功能及药用价值也独具特色。现代研究认定乌骨鸡含有多种营养成分,它的血清总蛋白及丙种球蛋白均高于普通肉鸡。此外乌骨鸡所含有的氨基酸种类多、含量高,必需氨基酸品种齐全,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。祖国医学认为乌骨鸡有益血补阴、滋肝肾、清虚热的功效,对虚劳赢弱、骨蒸劳热、四肢怠倦、脾虚久泻等有较好治疗效果,并有滋补健身、延年益寿的作用。水鸭原指野鸭子,现多为人工繁殖。鸭多生活在水中,吃的多是水生之物,故其肉味甘性凉。《日用本草》记载鸭肉可“滋五脏之阴,清虚劳之热,补血行水,养胃生津”,称其羽毛能解毒退火;脚掌和嘴壳可补骨强筋;鸭肉补中益气,平胃消食。《本草纲目》则称它能“补虚”。因此,将适量性味较为平和的补品和乌骨鸡或水鸭和冬虫夏草一起炖服,不但可以补益虚损,又能清暑滋阴。

  民间有夏至进补效果最佳的说法。从小暑至立秋一段时间,民间俗称“伏夏”,共计30天。分为初伏、二伏、三伏,是全年气温最高、阳气最旺的时候。根据“春夏养阳”的原则,一些因阳气不足而在冬季常见的慢性疾病及一些阳虚、阴寒内盛的疾患,往往可以通过伏夏进补的调养,使阳气得以培补、温壮,病情得到好转,有些病例甚至可以得到根治。故民间有“补在三伏”的习惯。

  另外,中医还有“冬病夏治”的治法。所谓冬病夏治,指那些容易发作的疾患如慢性支气管炎、支气管哮喘、肺源性心脏病等疾病,在寒冷的刺激下容易反复发作,如果在夏天病情稳定的时候,根据慢性疾病的各自特点,辨别其缓解期虚证性质,分别进行健脾养肺、补肾益肺等扶正固本、截治病根的方法,以解除隐患,增强体质,可使机体的抗病能力增加,到了冬天,呼吸道就有自卫防御的屏障,寒冷就不能引发旧病了。祖国医学认为,冬病在冬季的主要矛盾是邪盛正虚,应以祛邪为主,而不宜进补。正气虽然虚弱,但如单一进补,反面使邪气留滞不去。而这些疾病到了夏季,往往可以缓解,患者可通过这段时间进行药物调补,以改善体质,以预防冬季的发作,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,这就叫“冬病夏治”,也是祖国医学“治病求本”的思想体现。

  (四)秋季进补

  秋风萧瑟,气候趋于凉爽。“秋三月,此为容平,天气以急,地气以明”。意思是,时至秋令,自然界阴气始盛,阳气始衰,炎暑渐消,万物已经成熟,果实累累,正是收获的季节,达到形态已定的“容平”阶段。此时,人体的生理活动又逐渐趋于平和,一般可以不必进补,即使身体虚弱,也最好选用“平补”之品。所谓“平补”,主要指“补而不滞”、“补而不腻”。如脾胃虚弱,消化不良者山药、扁豆、红枣、莲子等健补脾胃。秋高气爽,夏湿秋燥,燥为秋天的主气,其气清肃,其性干燥。由于肺为娇脏,主呼吸,喜润而恶燥。故而秋燥易犯于肺,影响肺脏清润宣肃。因此,秋季进补,应以“滋养润燥,为原则。老年人多血枯精燥,宜以沙参、玉竹、黄精、燕窝等以滋阴,宜服蜂蜜、芝麻、银耳等以润燥,宜用天冬、麦冬、百合等以除烦。

  燕窝,性味甘平。‘‘大养肺阴,化痰止咳,补而能清,为调理虚损劳瘵之圣药。一切病之由于肺虚不能清肃下行者,用此皆可治之。开胃气,已劳痢。”(《本草纲目拾遗》)燕窝有白燕(官燕)、毛燕、血燕之分。以血燕品质最佳。均为滋补肺、肾之品,因其药性平淡,对于久病体虚不能受药者和老年人比较适宜。但以小量常服为佳,抗老健身和治疗老年病剂量,每日5~10克。先用清水浸泡,拣去羽毛、杂质后加冰糖隔水蒸炖1~2/卜时即可服用。

  银耳,本是一种食用菌,又称白木耳。性味甘、淡、平。含有蛋白质、粗纤维、无机盐、维生素及钙、铁、磷等矿物质。具有滋阴润肺、益气补血、养胃生津、滋补强壮等功效。适应于阴虚的头晕等症,可用于治疗、动脉硬化等疾患。银耳还能清肺之热、养胃之阴,既能补睥开胃,又能益气清肠,有滋润而不腻滞,健脑而不兴奋的特点,如加入等量的百合、北沙参同炖服,对阴虚肺燥者更为适合。现代研究还证实,银耳有提高免疫功能、抗肿瘤、抗衰老等作用,且无毒副作用,颇适宜中老年人补益之用。抗老健身剂量3~10克,用清水浸泡发胀后,加冰糖炖服。

  此外,还可选用西洋参、沙参、麦冬、百合等宣肺化痰、滋阴益气的平补药物进行调养。西洋参又叫花旗参,主要产于美国和加拿大,其味甘,微苦、凉,人心、肺、脾经。功能主要是补气养阴、清热降火、生津止咳,为清补保健之佳品。因为西洋参能养阴清热,性凉而补,凡欲用人参又不受人参之温者,皆可用之。

  沙参有南、北之分。两者清养肺胃之功相同。唯北沙参甘苦淡凉、滋阴力强;南沙参甘微苦凉,功同北沙参而力稍逊。《中药大词典》概括沙参补益保健功效为“养阴清肺”,故常用于秋燥肺胃阴虚之症。对平素阴虚体质之人,秋天更要养阴“六味地黄丸”、“生脉饮”、“黄精糖浆”等。

  (五)冬季进补

  冬季,天寒地凉,草木调零,“冬三月,此谓闭藏,水冰地坼,无扰乎阳。”(《黄帝内经》)冬天万物生机闭藏,阳气潜伏,养精蓄锐,以适应来年春天的生机。人体阳气也潜于内,阴精固守,机体能量蓄积,此时正是进补的最好时机。所以,民间有“三九补一冬,来年无病痛”之说。

  冬令进补,是治疗虚弱病症、防病强身的大好时机,也是民间的传统习惯。冬季进补的目的是因为冬季是“藏蛰之令”,在闭藏中酝含着活泼的生机。根据《内经》“藏于精者,春不病瘟”的理论,此期服点补益药物,以增强“肾”的“藏精”作用,使肾气、肾精旺盛,体力增强,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,以备春夏生命活动亢奋之需,达到春季不生病或少生“温热病”的目的,此即所谓“春不病瘟”之说。这既有平日调理的性质,也有积极防治疾病的意义。

  民间还有“冬季进补,开春打虎”谚语,还有“冬至日进补,,最好的说法。因为冬至是一年中白短黑夜最长的一天,是冬三月气候转变的分界线,也是天地阴阳气交的枢机。阴盛阳衰,阴极生阳,一阳荫动,故冬至也是人体阴阳气交的关键时刻。此时进补,药力易于蕴蓄而发挥效能,是虚弱病症调养的最好时机。因此,民间冬令进补多选择冬至日开始,认为可与宇宙问天地阴阳气交相合。从而更有效促进人体阳气的萌生,涵养精气,内藏于肾,化生气血津液,促进脏腑的生理功能。

  冬季气候寒冷,故冬宜遵循温补原则,进补多选用温燥之品,如高丽参、鹿茸、核桃、红枣等。既能振奋阳气,祛寒健体,鼓舞生机,同时又可使温燥补品的温热之性得到制约,避免其副作用。

  鹿茸主要的功效为补肾壮阳、益精生血、强筋壮骨。《神农本草经》有:“益气强志,生齿不老”的记载。祖国医学认为“肾为先天之本”,“主藏精”,肾精又主生长发育,关系到人的生老病死。由于鹿茸擅长补肾益精,适用于元阳衰弱、精血虚竭的多种老年性疾病,历代医家和现代科学研究都认为它能改善睡眠和食欲,是强壮健身、防止早衰、延年益寿的珍品。抗老健身和治疗用量每日1~3克,研细末,分三次冲服。或以此量入丸、散,或浸酒,随方配服,对肾阳偏虚,面色无华、小便频数者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。

  高丽参,为人参类补益药,产于南朝鲜的人参称为“高丽参”。味甘性温,功效近如人参,能改善机体虚弱,增强抗病能力。但因其大温大补,民间习惯把它作为寒冷冬季进补的传统补药。高丽参对脾胃虚寒疗效甚佳,常用量每次3~10克,隔水炖服。

  (六)几点注意事项

    上述四季补益药物,主要适应各个季节的气候特点,但祖国医学强调“辩证施治”,就是一定要根据具体病症和体质选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,进补也是如此,在一般情况下应考虑各个季节气候的影响,而在特殊情况下还应根据“辩证施治”的原则来选用补药。如虽是夏天,而有阳虚表现者,也可采用补阳方药;虽是秋燥而有气虚者,也可选用补气类药,不必受气候严格限制。当然,在服用时,应注意人体的内在的生理变化,如“秋冬养阴”的原则,就是说在重视温补的同时,也不可忽视养阴。因为,补阴有助于温阳,所谓“善补阳者,必于阴中求阳,阳得阴助,生化无穷”就是这个道理。而冬季进补温热之品亦不能用量过大,否则,反有耗阴伤精之弊。养生抗衰药物,应根据各人的经济情况而定。
    民谣日:“有钱(服)人参、高丽(参),无钱党参、北芪;有钱燕窝,无钱蛤士蟆(哈蚧)。”春宜应肝而养生,夏宜应心而养长,长夏应脾而养化,秋宜应肺而养收,冬宜应肾而收藏。
    春宜甘平,夏宜清凉,秋宜甘润,冬宜温热。
    春夏药量宜轻,秋冬药量宜重。
    虚寒证者忌用寒凉类补品,如天冬、百合等,以免助寒伤阳;
    痰湿证者忌用滋腻甘凉补品,如女贞、元参,以免助湿生痰;
    阴虚证者忌用温热类补品,如人参、鹿茸等,以免更损津液;
    阳虚证者忌用养阴类补品,如麦冬、生地等,以免更伤阳气。
    以上经验可作为四时养生进补的参考。不论什么季节,服用何类补品,凡是遇到感冒发热,消化不良,不思饮食,呕吐、腹泻等病症时,都应暂停进补,待病情好转后再继续服用,以防“补药恋邪”。养生进补,重在调理机体阴阳气血平衡,随意加大剂量可能适得其反,而希望服几次补药就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也是不切合实际的。必须持之以恒,适量递增,假以时日,细水长流,使药力和形神相近,表里俱济,才能逐步发挥作用,有助于益寿延年。如气虚与血虚同时存在,可先以补气为主,因为补气药往往有健脾作用,而且补气可以生血,使血虚症状得以改善,补血药比较滋腻,容易碍胃滑肠,必须脾胃健运后才可相机服用。无病体健之人,无虚则不用进补。若盲目进补,滥补无度,容易导致机体阴阳气血平衡失调,不仅无益,反而有害。在进补时,最好不要吃生冷或过腻的食物,以免妨碍脾胃消化吸收功能。同时,要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,增强体质,才能达到“动而生阳”,促进健康,祛病延年的目的。进补时能否饮茶?这个问题尚有争论。应该说,茶叶也是一种具有抗衰保健作用的饮料,但茶叶中含着大量的鞣酸,它能与补药中所含的皂甙、生物碱结合,产生不能被人体吸收的沉淀物,因而降低补品的补益作用。常用养生抗衰如人生、黄芪、首乌、熟地等都含有较多的生物碱和其他活性物质,凼此多数医家认为,在服用补品时,不宜同时饮茶。

  究竟进补后多长时间才能饮茶?根据胃肠消化和吸收的情况,一般食物进入胃部5分钟以后就开始.有部分排人十二指肠,混合性食物由胃完全排空约需4-6小时,食物在小肠停留吸收的时间,依据食物的性质不同,约需3~8小时。综合上述食物消化吸收的等理情况及众多医师临床经验,一般认为进补约3~5小时后便可饮茶。
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