闪愈网

重视养生又不刻意养生

  中国人的养生之道,除了少数民族的养生知识和养生习俗以外,主要是中医养生学。

  中医养生,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生活经验,是人类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。现在应是中医养生学大放异彩的时代。

  近几年来养生热的兴起,是有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的。一是在全民奔小康的过程中,人群老龄化很快到来,健康长寿成为巨大的社会需求,花钱买健康形成时尚。这种现象,在温饱问题没有解决以前,是不可能出现的。二是整个社会的健康理念、卫生观念、医学模式尚未发生新的转换,疾病医学模式仍占主导地位,“预防为主”虽然作为卫生工作方针,但一直没有取得“为主”的实际地位,养生保健长期处于自发状态,在巨大的社会需求面前表现得相当被动。三是少数人哗众取宠、投机炒作的养生术乘机泛滥,出现了一些歪门邪道。

  中医养生学的真髓是什么?我想让专家去做全面论述。我这里谈几点相关意见:

  一、中医养生学一方面需要坚持它的基本原则和核心内容,又得和时代精神、环境变迁、现实生活相联系。《黄帝内经》从“上古圣人之教”的高度指出,“虚邪贼风,避之有时,恬淡虚无,真气从之,精神内守,病安从来。”这个养生思想,从自然环境因素到精神生理心理,都提出了明确要求,对当代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过度紧张和疲劳综合征,具有极强的针对性。现在所说的放松、放松、放松,就是“恬淡虚无”的一部分。但说归说,做归做,实际上却很难践行。要做到彻底的放松,从思想上根本放松,没有一定的思想基础,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。因为除了现实生活的激烈竞争以外,中国人的传统道德所赞赏的内敛、谦虚、韬光养晦、慎独自守正在淡化和丢失,现在倡导的是张扬、靓丽、崛起,“一个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”,追求一鸣惊人、一举成名,于是很难做到“志闲而少欲,心安而不惧,形劳而不倦”。

  二、中医养生学提示了人体养生保健、健康长寿,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的一般规律,但一般规律必须和个人的年龄、体质、健康状态、生活习俗紧密结合,找出适合自己的、个性化的养生之道来,而不宜教条式地一般化、一刀切。最好是要找出影响自身健康的基本因素和主要的因素,以最有效的方式和最大的毅力战而胜之。在历史上,诸葛亮是最主张“恬淡虚无”的,他没法做到形劳而不倦,只活到54岁。曾国藩有很深的养生理论,他提出“养生以少恼怒为本”就很有道理,他提倡睡前用“极热之水洗脚”也有效而易行,但只活了62岁。所以,具有养生知识和能否真正践行是有距离的。我们提倡的正是知和行的结合

  三、一个人的养生生活,以适当为度。过犹不及,忽视养生不对,刻意养生、过度养生也不好。真正的养生生活是将养生理念自然地融化在日常生活中,不露痕迹地、不故作姿态地成为生活节奏的一部分。国医大师陆广莘告诉我,于右任先生有一副对子(书法),“不养生而寿,处尘世亦仙”。我认为说得真妙!于右任先生是辛亥革命老人,1964年11月病逝于台湾,享年85岁,也算是高寿了。难道于右任先生本人真的不养生吗?难道他真的不提倡养生吗?不是。他只是不专门地刻意去养生,实际上过着符合生命规律的健康生活,而且不论住在乡村还是住在闹市,都尽可能地活得像神仙那样逍遥自在。这是最高境界的养生之道。

  四、人们的养生生活,应该从改善生活方式做起,从最简单、最细微处做起,从青少年时代做起,从日常生活的健康化做起。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要有自制能力。所谓“持之以恒”,就是一个恒心问题!人们常说,迈开你的腿,管住你的嘴。我认为一个人能管住自己的嘴就很不容易。
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