闪愈网

传承中医养生文化

1、“防”重于“治”,不治已病,治未病

中医古典医著《黄帝内经》提出“不治已病,治未病”的观点,喻示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养生,才能防病于未然。《淮南子》云:“良医者,常治无病之病,故无病:圣人者,故无患也。”这种防病抗衰思想与中国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一脉相承,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精华。

2、天人合一,形神一体

中国传统哲学十分强调自然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,提出了与之相对的天人相应、天人合一等思想,认为天地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,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,相互作用,相互联系,相互依存的关系。

中医养生文化亦体现出这种原则,从“天人相应”和“七情六欲”等观点出发,从人与自然、人与社会的关系去理解和认识人体的健康和疾病,十分重视自然环境和心理因素的作用,并贯穿在病因考查、诊断治疗及保健预防的各人环节,如强调养生要“顺四时而适寒暑”。中医也认同人体本身是有机整体的观点,认为人的五脏与五体、九窍、五声、五音、五志、五液、五味等互相联系,组成人体及各个系统,经络将腑脏的表里关系联系起来,共同协调完成人的生命活动。这种形神合一,以神统行的整体观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统一的整体观念。

3、注重阴阳和谐平衡

传统中医学中没有“亚健康”这一名词,但其“阴阳失衡”的概念说的就是以健康状态,即没有保持“阴平阳秘”的非良好状态。中医养生学认为阴阳分别代表人体内相对的双方,《内经》说“生之本,本于阴阳”,说明人的形成和生长发展的规律离不开阴阳。在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下,保持阴阳相对平衡,如果出现一方偏衰,或一方偏亢,就会使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乱,出现病理状态。人体养生,防止衰老,贵在调和阴阳,使阴平阳秘,精神乃治。
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