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市场上的刮痧板从几元的塑料的,到木质的,到牛角的,到玉的,五花八门,但几乎所有的刮痧板都离不开刮痧油,或者是其它的润滑介质,但是,只有一种刮痧板,可以离开刮痧油而直接刮试,这种刮痧板就是砭石刮痧板。那什么是砭石呢?
砭(音“边”):源自《黄帝内经》。砭、针、灸、药是我国独立并存的四大医术,古称砭、砭石,现称砭术,是用石制工具进行医疗保健的一种方法。
泗滨浮磬:源自《尚书》“海、岱、淮……惟徐州厥贡泗滨浮磬。”“击石附石,百兽率舞。”说的是产生于山体地表的片状、无须加工或稍做加工既可发出乐音的石头。在距今4100年前的大禹帝时期是贡品,是祭祀用的神器;后泗滨浮磬是佛家、道家的法器,儒家的礼器,而由多块磬组合在一起的编磬与编钟则成为标志帝王之尊的乐器 。
泗滨砭石:指用泗滨浮磬(亦可称泗滨浮石)做的砭具。
何为砭(包括术与具两个方面)?东汉人许慎在《说文解字》中解释砭为:“以石刺病也”。如何解释其中的"刺"字很重要,它关系到砭的本来面目、失传及以后的重新发掘。荀子在《复国篇》中有一句“刺草植谷”。很明显,这两句中的“刺”字都应理解为“铲除”,同《辞海》有关“刺”字的诸多解释中取“铲除”之意是一致的。
而后人不求慎解以讹传讹,将“以石刺病”演绎为“古人用石针扎皮肉治病”。这种解释影响到全世界,英国的汉英字典将砭译为:“stone needle”,日本的国语字典将汉字的砭解读为“IST BARI”,都是石针的意思。用石做针,石质脆易断,针必粗。“扎”字解为“穿透”,统解为“古代人用粗石针穿透皮肉治病”,这种说法不好理解,近乎荒谬。
在我们对历史文物的研究、考证,及大量民间砭具的收集中证实,古代就有“陶砭”、“水砭”可用做砭术的“温法”,“砭刀”、“砭剑”、“砭锥”、“砭铲”、“砭板”、“砭锤”、“砭砧”等,可做感、压、滚、擦、刺、划、叩、刮等方法。现代"砭术十六法"就是在这些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。砭针(刀)只是多类砭具的一种,不能用砭针代表全部的砭具,也不能用"刺"法代替全部砭术手法,更不能把四大传统医术之首的“砭”理解为只能排脓放血。所以正确的解释应该是:“实施砭术所使用的各种石制工具称为具,用砭具治疗疾病的手法称为术;用石制工具进行医疗保健的方法称为砭术”。
在砭术的形成过程中,先民们还有两个重要的发现:
一是制做砭具的石料。先民们通过上万年的实践发现:并不是随便取一种石料制做砭具都会有同样的疗效。人们发现只有极少数特殊的石料,用它制成的砭具才能达到卓越的效果。人们找到这种石料制成砭具珍藏起来,为医疗保健使用,并将这些砭具作为传家宝一代一代地传下去。
二是发现了人体的经络系统、穴位、经络与脏腑的关系,以及穴位与治疗疾病的关系。随着人类医疗实践的延续和发展,又有很多新的穴位被发现。总之经络穴位的发现对后来针、灸术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,砭术的产生早于针术和灸术,针术出现以后,继承和丰富了砭术形成过程中已掌握的经络和穴位的有关知识,并将其继承发展至今。
西汉马王堆墓葬出土的锦书中尚有砭术的记载,《史记》中生动的描述过扁鹊用砭和其它医术救活虢太子的故事。然而自东汉以后,史书和医学典籍中已罕见有关砭术的记载,而据《后汉书·华佗列传》中记录,名医华佗精于药、针、灸,首创全身麻醉外科手术,对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。但《黄帝内经》中的砭、针、灸、药四种医术到华佗这里只剩下针、灸、药三种,看不到砭术的踪影。
东汉的大学者服虔说:“季世复无佳石,故以铁代之耳”。也就是说制造砭具用的特殊石头没有了,故此只能用铁器取而代之。何谓佳石?《难经》中说:“其受邪气,畜则肿热,砭射之也。”这里的“砭射”说的是这种石头有渗透、发散、象“无形针”作用在肌体深部的特点。后来到了唐朝砭术逐渐从医学界消失。唐代学者颜师古道出了:“古者治病则有砭,今其术绝矣”的感叹。这是因为制造砭具的佳石非常匮乏,因为原料问题是造成砭无法再流传下去的原因,所以砭术这种东方古老的医疗保健文化失传至今。
但是砭术并没有真正地离开我们,比如“刮痧”,就是流落到民间的一种“变了形”的砭术,只不过石制工具被其它物品取代,由此人们便不知刮痧的前身是砭,只知针灸源于砭。
砭石
砭石来源于5.5亿年前的古海相沉积岩,含3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及矿物质,以及16种以上的稀有元素。砭石具有14.5-16.5的远红外辐射、3698下的20-2000/Hz超声、类纳米微晶等物理特性。砭石的特殊性质,集冷光远红外、纳米微晶磨面、超声美容、富氧离子疗法于一身,属于中医整体美容法。
我国泗滨产砭石,此石系天然片状石材,敲击会发出清纯、优美、金属般的乐音,泗滨浮磬早在距今五千年前后便是贡品,尔后是神器(虎纹磬)、法器(特磬)、礼器及乐器(编磬)。泗滨砭石重现后,发现其具有医疗保健的功效。